首页
搜索 搜索

工体归来 天天时快讯

工人日报     2023-04-15 08:07:27

ﻪ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工人日报 赵本甲 摄

ﻪ 


(资料图)

1990年9月22日,北京工人体育场,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火炬手许海峰、张蓉芳、高敏(前排从右至左)跑入会场。工人日报 蔡金和 摄

ﻪ 

1965年7月17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外的游泳场,职工们正在游泳。工人日报 吴洛夫 摄

ﻪ 

2004年,第13届亚洲杯足球赛开幕式在工体举行。工人日报 许之丰 摄

ﻪ 

2002年6月4日,中国队第一次打入世界杯,在工体的外场球迷们观看中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工人日报 许之丰 摄

ﻪ 

4月8日,北京新工人体育场进行亮灯测试,为正式投入使用做准备,不远处是灯火璀璨的北京CBD(中央商务区)。

ﻪ 

2022年12月24日,已经完成施工的新工人体育场足球场内,知名摇滚歌手崔健来这里参与录制北京电视台的跨年晚会节目。1986年,崔健在工体演唱《一无所有》,拉开中国摇滚乐的序幕。

ﻪ 

4月1日,改造后的工体迎来首场大型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1500名首都职工在这里跳起了工间操。

ﻪ 

1月4日,标志性的工人迎宾雕塑被运回工体北广场,等待吊装。

ﻪ 

2022年7月18日傍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的顶棚上,工人们在太阳的余晖下作业。

ﻪ 

2022年3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施工。

ﻪ 

2022年4月10日,北京工人体育场建设工地,一名油漆工在钢铁罩棚下悬空作业。

ﻪ 

一座工人体育场,半部新中国体育史。

1959年,作为“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献礼工程”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建成,成为新中国首个大型综合性体育场。这里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也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2023年4月,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复建,新工人体育场完成了由综合性体育场向专业足球场的转变,在“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理念的指引下,工体以熟悉的样子重生归来。

4月14日,64岁的北京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正在为它的正式回归,做最后的准备。第二天,新赛季中超联赛将在这里揭幕,北京国安足球队将回归主场。

看台上,6.8万张“国槐绿”座椅被擦拭一新。草坪上方50多米的高处,巨大的环形罩棚横跨半空,覆盖了整个看台区域。场外,椭圆的造型、灰色的外立面、工人迎宾雕塑等,仍保留着工体最初的样子……

一切仿若昨日,一切已然新生。

工人阶级的礼物

足球评论员张路还清楚记得,8岁那年第一次跟父亲上工体的事情。

那是在1959年,工体建设已进入尾声。张路先去了主席台。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很软,他兴奋地翻了个跟头。然后,他下到场地,看到漂亮的草坪,又以屁股先着地的姿势来了个空翻……

“上面是草皮,底下是大石头、小石头、鹅卵石……总共7层,这样才好渗水。”张路听着父亲的讲解,觉得既新奇又震撼。

张路的父亲叫沈勃(原名张豫苓),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负责领导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中8个建筑的设计工作,其中就包括“首都工人阶级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工程”——北京工人体育场。同批建设的“首都十大建筑”还包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

开工前,工体所在的区域是人们口中“北京东郊的一片苇塘”。11个月13天后,这片苇塘变成一座可以容纳8万人的综合性体育场。

放眼中国建筑史,这样的速度也堪称奇迹。而奇迹的缔造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

86岁的路怀盛就是其中的一员,参与工体建设时他21岁。“当时在山东招人,听说上北京干活去,都屁颠屁颠地争着来。”路怀盛还记得当年参加青年突击队的事情——“规定是干8个小时,但是大家怎么着也得干到16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2020年,超期服役、几番修补的工体开始实施保护性复建。如今,工体以原貌回归。路怀盛在新闻上看到新工人体育场的照片,微微感慨:“还是60多年前的样子,说明那个时候我们的设计,还过得去。”

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1959年9月,建成半个月后,首届全运会就在工体举办,盛况空前。此后的60多年,工体的辉煌被不断续写:第一、二、三、四、七届全运会,世乒赛,亚运会,大运会,亚洲杯……上述每一笔都值得浓墨重彩,只是当它们一起出现在工体履历上时,才显得平平无奇。这里诞生过辉煌与荣耀,也见证了悲情和伤感——那是属于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也许是当年跟父亲一起去工体的经历埋下了种子,张路后来成为一名足球评论员,而后又成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总经理,与工体的缘分越结越深。

回首职业生涯,让张路印象最深刻的比赛,还是1985年5月19日的那场。彼时,刚获得亚洲杯亚军的国足第三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在工体主场对阵中国香港队,战平即可出线,结果1-2告负。

雨夜中,球迷们久久不肯离开,8万人的球场鸦雀无声。

张路在转播室中凝望静默的全场,心中隐隐不安。身旁的孙正平已经解说完,起身收拾东西时,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后来,部分心态失衡的球迷冲出了球场,围堵球员和教练,更激进的甚至走上街头,破坏公共物品……“国足黑色5·19”事件给中国足球上了一课,也给球迷们上了一课。

10年后,工体迎来高光时刻。那两年,欧洲豪门和拉美劲旅接连来华挑战,但都在工体铩羽而归。“工体不败”的神话由此诞生。

有人评价,一座工人体育场,半部新中国体育史。而那些凝聚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记忆,很多时候就是由无数个细小的碎片拼成。

如果以1996年北京国安足球队入驻工体为界线,工体的前半生更多地扮演了“国家体育场”的角色。而其后半生,足球赛场的属性则越来越凸显。直至今日,工体改建回归,已从综合性体育场变身为一座国际标准专业足球场。

生活方式的先锋

1977年9月17日,张忠骑了近1个小时的自行车,从北京的南城一路骑到工体,只为能见到传说中的“球王”贝利。

他壮着胆子偷偷地下到跑道。“贝利离我最近的时候不到10米,就在场边练习,他那桑巴足球,看得我心怦怦直跳。”张忠一边说着,一边还抖动肩膀,模仿着贝利当时的动作。

多年后回想,张忠才意识到,1977年贝利所在的美国宇宙队访华,意义远不止于一两场球赛,它还意味着中国足球自此恢复了大规模的国际交流,是中国准备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

“工体是中国认识世界,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大门。”中赫工体副总经理张闯负责未来工体的运营。在他看来,“工体不只是一座体育场,它还是生活方式的先锋,告诉你未来生活的样子。”

站在沙盘前,张闯描绘了工体以后的蓝图:约10万平方米的地上空间,将成为一个不设任何围栏的城市体育公园;公园内将提供各类健身设施和休憩小景,满足市民们休闲、娱乐、锻炼等多元需求;地铁3号线和17号线建成后将在工体交汇,实现无缝对接;地下空间将成为商业区和停车场……

随着工体的改造复建,附近三里屯酒吧街等,也在同步进行改造升级,一些商户已经腾退,未来会引入轻食、咖啡等业态。

“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复建,其实是回归初心,不仅是回归工体建设的初心,也是回归中国体育的初心。”问及对新工人体育场的期许,张路认为关键要看将来工体及周边体育城市公园的运营,市民来到工体这片地方,“要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地方,而不光是看运动员们竞技”。

X 关闭

© 2021 青年医疗器械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邮箱:39 60 291 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