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杨涛:商业性金融机构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支撑,战略可能只停留在PPT文化上 天天报资讯
由《财经》、《财经智库》、财通汇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2023年2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并参与圆桌讨论。
(相关资料图)
围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首先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整体来看,杨涛认为首要的问题需要对战略层面进行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
一方面不同的银行业机构他们拥有的资源禀赋、发展的路径、拥有的条件可能差异性极大,因此往往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选择,在实践当中可以看到大型的银行业机构往往进行数字金融的整体生态布局,中型的银行业机构往往抓住业务某个能够深入的点来试图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小型的金融机构更多是发挥自己精准服务的功能,特别是扎根地方。
另一方面围绕战略层面还有战略的同质化、竞争的同质化问题,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有时候它可能是一个自由的选择,因为差异化的战略也并不是都那么容易的,所谓的跟随战略的复制,有时候也是在市场竞争中一种合理的选择,如何权衡好二者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同时杨涛指出,数字化转型本身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一个手段或者过程,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服务于生存,第二是服务于发展。如果从服务于生存的话,考虑的问题就是利用数字化转型能解决一家机构当前面临的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而衡量的标准也是能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着眼于发展的话,考虑的问题是更加多元化的,比如在服务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国家的普惠金融、绿色发展这些重大战略目标方面如何更好吻合一个机构的商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从而二者最后实现共赢。
杨涛还指出,
杨涛还表示,商业银行需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在未来是数据与人才,抓好这两个元素,未来整个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是可以预期的。一方面今天已经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如何变成要素、如何变成资产,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未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第一步如何在管理意义上把数据变成更好应用的基础资源,第二步在会计意义上如何使得数据资源更好的可计量、可交易、可入表,最后作为数据资产。
在金融科技的人才方面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供给有所不足,杨涛表示,金融科技的人才培养到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不是泛泛的培养人才,而是根据商业银行不同层次的需求,究竟是管理性的人才、技术性的人才、研究性的人才、应用性的人才还是市场性的人才,实施更加精准的人才的治理,与之相应的要更好地考虑不仅从供给侧推动人才的优化,而且要从人才的需求侧来满足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对发展环境的需求、对文化环境的需求、对自身薪酬的需求。
最后,杨涛指出,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需要有一系列比较好的保障元素,使得它在相对稳健而正确的轨道上往前走。在众多的保障元素里面,杨涛认为有两方面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方面就是组织架构,另一方面就是激励约束机制。
“事实上一个商业性金融机构如果缺乏了比较有效的组织架构的支撑,它的很多战略很有可能只停留在PPT文化上。”杨涛说。
与之相应的第二个观点是激励约束机制,因为整个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构内部主体外部主体是纷繁复杂的,内部有技术、业务、管理、风控不同层面,外部还有多元化的客户,还要面向监管。如何把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好,杨涛认为从基础保障层面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再迈开新的一步。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